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在朋友圈分享好看的照片就是在‘营业’”——谈现代营业精神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日语系18级小千同学问:
 
我注意到饭圈文化对我们日常交际网络用语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一些缩写词:plmm指的是漂亮妹妹;zqsg指真情实感。这些词最开始只在饭圈中使用,但最近也广泛应用在日常网络交流中。交流双方这样的缩写体现了文化的认同。
 
但是也有一个词营业,最开始在饭圈文化里面指自己喜欢的明星发了微博更新动态,或者是分享了新的照片,展示他们的生活。最近我的朋友圈里面也经常出现营业这个词,他们也用一些符合大众美学体验的图,展示的是自己生活很美好的一面。
 
原本只用于爱豆们的词,并且使用的时候配的图总是美丽的、光彩亮丽的。爱豆这样无可避免,因为他们的受众是粉丝。
 
我在和朋友聊天中谈到对于朋友圈的使用问题,到底是分享自己的生活还是给别人展现自己的生活。她说:在朋友圈分享好看的照片就是在营业
 
在我的印象里,营业是发好看的照片,展现自己的动态,是专用于爱豆、明星的。但是营业这个词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朋友圈成为展示自己生活的窗口,而且很多人不愿意展现自己自闭的一面,或是活在朋友圈的假象中。
 
我的问题是:是营业这个词影响了我们的网络交际,还是我们的网络交际本来就是虚假的。我们展示的都是美好的一面,而营业这个词的意义恰恰和我们这种需要吻合。我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无可避免,因为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但是这种朋友圈文化是不是和人性相冲突呢?

 

小千同学说的人性,更准确说是人的成长。在朋友圈的营业方式的确是和人的成长冲突的,因为它不注重提升内涵,而将重点放在表象甚至假象上。


营业这个词清晰地标示了现在流行的存在方式的特点。小千同学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看到了人的语言存在中的语义症结。
 
我们从营业这个词的使用,由饭圈方言延伸开去,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员、歌手,还是我们自己,都越来越以外在形式的经营,将能指所指化。

 

例如本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重要的,而现在不管本职工作如何,例如有没有一首好歌,一部好戏,先把依附在本职工作上的外在装饰做好,例如爱豆今天很好看,爱豆今天的美貌也按时营业了;爱豆有了行程安排、工作安排,粉丝们又有东西可以看了。甚至喧宾夺主,把装饰性工作视为主业,这就是营业。

前天看传统沪剧《陆雅臣卖娘子》。演出之前,后排一位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问我能不能接受调查。我问调查什么?她说调查对沪剧现状的看法。她问我沪剧发展的问题是不是国家的财政投入还不够?沪剧没有专门的演出场馆?我打断她的话说:什么都不是,就是没有好作品,没有人才。沪剧的新戏《敦煌女儿》我看了,编得不好。沪剧的发展甚至比不上淮剧。可见,“营业”的思想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从符号理论上说就是能指的所指化。 

 

现在年轻人的标配是一杯奶茶。本来网红奶茶是因为好喝才有很多人排队的,而有些商家却反过来刻意制造排队几个小时的场景,以此证明奶茶的价值。把人为的形式内容化。同样,我们许多喝奶茶的人,排到一杯网红奶茶,不是细细品茗,而是先各种拍照发朋友圈。一杯奶茶的拍照展览的价值高于奶茶本身的价值。这些,是卖家和买家共谋的能指所指化。


 
“营业”的原义是指商家例行性的销售工作。“营业”这个词的泛化,表明我们努力的旨趣已不再单纯,不再重视持久地积累,以更好地提升内涵和能力。我们很急,急于证明自己的内涵和能力,空间性的形式展示越来越重要。
 
语言可以空转,绩点必须很高,真正充实的领悟和体验因别人看不出来或别人不会仔细看而不重要了。
 
如果我们的大学学习从一开始就满脑子工具理性、商业意识,把一切视为营业,我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我们忙忙碌碌地活在假象中。
 
就好像我们学会了谈恋爱,却不知道什么是恋爱。这也就是小千同学问我们的:这种朋友圈文化是不是和人性相冲突呢?

 
去年听说中文系汉语专业一位绩点最高的同学因为抑郁而休学了。
 
我们要记住,除了抗洪抢险,做任何事情,宁静而致远是最健康的。
 

要有定力,沉潜于思想和学术,安静地做个美学子。数年过去,回望就能看到自己扎实的成长足迹。


社会让我们急,学校让我们“规划人生”,我们自己不要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